常用的病毒基因傳遞載體包括逆轉錄病毒(RV)、腺病毒(AdV)、腺相關病毒(AAV)、慢病毒(LV)和單純皰疹病毒(HSV)。其中,AAV屬于細小病毒科,是其中最小的單鏈和無囊膜DNA病毒,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血清型有11種。在所有不同血清型的AAV中,重組AAV-2是最常用的一種,它可以通過輔助病毒或Cell Biolabs提供的AAV Helper-Free System來體外生產(chǎn)出高滴度的重組病毒。AAV-2可以感染分裂細胞和非分裂細胞,并能在人類宿主細胞中維持,具有一定的基因穩(wěn)轉潛力。由于AAV-2是一種天然缺陷型病毒,需要在反式結構中提供若干因子才能進行生產(chǎn)性感染,因此被公認為最安全的病毒載體。近年來,利用DNA重組技術開發(fā)了一種新型的載體AAV-DJ,是從8種不同血清型AAV重組而來的一個混合衣殼,使其能在各種不同細胞和組織中都具有顯著較高體外感染效率的載體。重組的AAV-2和AAV-DJ病毒都可通過CsCl梯度超離法、碘二醇密度梯度超離法或Cell Biolabs的AAV純化試劑盒來純化。
利用病毒載體來轉導基因必須要準確地測量病毒滴度。傳統(tǒng)檢測AAV滴度是通過DNA斑點雜交或類似方法來定量AAV基因組拷貝數(shù)(GC)。然而這些方法耗時耗力,且穩(wěn)定性不佳。對于已經(jīng)高度純化的病毒樣品,也通常用其在260nm的吸光度來估算病毒粒子總數(shù),但這種方法不適用于未純化的病毒上清,因為其中的雜質成分會影響260nm的光吸收度。
西美杰代理的Cell Biolabs提供了一種快速全面的用于檢測純化后的AAV滴度的試劑盒QuickTiter? AAV Titer ELISA Kit。該試劑盒包含一個96孔板和足夠檢測96個樣本的試劑,包括已滅活的AAV標準品,通過標準曲線能夠計算出樣品中純化后的AAV滴度。該試劑盒檢測靈敏度為6.25×108 GC/mL,能夠檢測AAV-1,AAV-2,AAV-3,AAV-5,AAV-6,AAV-8,AAV-9,AAV-10,AAV-DJ和AAV-DJ/8多種血清型的AAV滴度,并且適用于所有表達系統(tǒng)生產(chǎn)的AAV。
檢測原理
AAV衣殼是由VP1、VP2和VP3三種蛋白質混合構成,平均每一個病毒粒子中包含60個VP分子,其比例為5 VP1 : 5 VP2 : 50 VP3。試劑盒中提供的96孔板已預包被了可以結合三種VP蛋白的捕獲抗體,當AAV樣品或標準品加入到96孔板中,其AAV衣殼蛋白就會與捕獲抗體結合。經(jīng)過孵育和洗板等步驟后,再分別加入AAV VP衣殼抗體和HRP標記的二抗,而未結合的抗體將被洗脫下來。經(jīng)底物顯色后,測定450nm處的吸光度,最后通過AAV標準曲線計算未知樣品中AAV衣殼蛋白濃度,進而計算出樣本中AAV滴度。
下圖展示了AAV滴度檢測試劑盒的標準曲線結果。
產(chǎn)品特點
- 通過檢測純化后的重組AAV衣殼蛋白來確定AAV滴度;
- AAV定量結果由標準酶標儀讀??;
- 試劑盒中提供滅活的AAV標準品;
- 適用于多種血清型AAV滴度測定,包括AAV-1, AAV-2, AAV-3, AAV-5, AAV-6, AAV-8, AAV-9, AAV-10, AAV-DJ and AAV-DJ/8
產(chǎn)品信息
品名 |
規(guī)格 |
|
VPK-5146 |
QuickTiter? AAV Titer ELISA Kit |
96 assays |
VPK-5146-5 |
QuickTiter? AAV Titer ELISA Kit |
5 x 96 assays |
Cell Biolabs公司坐落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市,一直致力于開發(fā)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技術和工具,并將所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技術成果商業(yè)化。Cell Biolabs孜孜不倦的完善產(chǎn)品,以期使細胞功能和疾病機制研究達到新高度。Cell Biolabs公司的產(chǎn)品獨具特色并且處于行業(yè)前沿水平,全球眾多大學、政府研究機構、生物、制藥企業(yè)的科研實驗室均在使用。北京西美杰科技有限公司是Cell Biolabs中國一級代理,為用戶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如您對上述產(chǎn)品感興趣,歡迎撥打西美杰客服熱線400-050-4006或登錄網(wǎng)站www.5g883b.cn了解更多信息。
引用文獻
1. Rabinowitz, J, and Samulski, R. J. (1998) Curr. Opin. Biotechnol., 9, 470-475.
2. Summerford, C., and Samulski, R. J. (1999) Nat. Med., 5, 587-588.
3. Clark, K., Liu, X., McGrath, J., and Johnson, P. (1999) Hum. Gene Ther., 10, 1031-1039.
4. Sonntag, F., Schmidt, K., and Kleinschmidt, J.A. (2010)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7, 10220-5.